合肥市
管委會各部門:
現將《合肥高新區以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為牽引培育“雙五”“雙十”企業工作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23年1月13日
合肥高新區以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為牽引
培育“雙五”“雙十”企業工作方案
企業是國家創新系統的核心主體,以“雙五”“雙十”為代表的科技領軍企業更是我國全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效能的先鋒隊、參與國際科技競爭和掌握國際科技創新話語權的代表者。“雙五”企業是營收收入5億元以上且研發投入強度5%以上的企業。“雙十”企業是營收收入10億元以上且研發投入強度10%以上的企業。“雙五”“雙十”企業作為區域科技創新的關鍵力量和重要引擎,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攻關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能夠引領和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有效組織產學研力量實現融通創新發展。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園區領軍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增強區域創新發展動能、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結合高新區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樹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以“十百千”企業協同創新行動為抓手,開展“雙五”“雙十”梯度培育計劃,推動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協同創新能力“雙提升”,加速一批“雙五”“雙十”企業成長為創新能力強、引領作用大、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領軍企業,切實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塑造區域發展新動能和新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支撐作用,助力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
(二)培育目標。
對標全球創新標桿企業,充分發揮“雙五”“雙十”企業自主創新動能,引導企業成為科技投入、成果轉化的主體,走科技強企之路。經過三年時間,力爭培育一批高成長企業成長為創新能力強、引領作用大、研發水平高、發展潛力好的“雙五”“雙十”企業,細分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前列,具有顯著的產業鏈創新輻射帶動作用,成為引領合肥市特色產業發展的龍頭,爭創在全國乃至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到2025年,培育出“雙十”企業5家、“雙五”企業30家,涌現出不少于1000項前沿性顛覆性的新技術新產品,企業整體研發體系日益完善,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創新發展成效顯著。
二、培育內容
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戰略視角下,完善的創新組織體系是企業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石,高強度的科技創新投入是企業實現技術引領的保障。“雙五”“雙十”企業培育的核心在于統籌“四個面向”、“五大領域”的重要需求,實現“兩個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引領能力)提升,推動企業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新型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和主導性創新主體。
(一)聚焦“四個面向”“五大領域”重要需求。
堅持“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指明了“雙五”“雙十”企業科技創新方向和科技領軍企業培育發展方向。聚焦“五類技術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以及未來產業技術,打基礎、補短板,強能力、搶先機,培育“雙五”“雙十”企業作為代表國家參與科技強國建設和國際科技競爭的“國家隊”。
(二)提升“兩個能力”。
圍繞“兩個能力”,不斷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引導企業成為科技投入、成果轉化的主體,有效的協同和整合兩個能力,塑造企業創新“領先性”和“引領性”,擔負起“雙五”“雙十”企業領軍的旗幟性角色。
1.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保持企業技術創新的領先性。
完善內部研發體系。支持“雙五”“雙十”企業新建、重組內部研發機構,建立以中央研究院為中樞的研發體系,開展垂直行業的戰略研究,統籌推進企業研發戰略制定、研發方向把控、研發資源共享等工作。鼓勵中央研究院設立若干專業化實驗室,聚焦關鍵行業共性技術領域,推進技術攻關、成果孵化和產品升級。
打造創新平臺體系。支持“雙五”“雙十”企業根據相關標準指引,積極爭創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支持企業承擔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各類創新平臺建設任務,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打造研發人才體系。支持“雙五”“雙十”企業培養和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高端科研人才。支持企業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開展前瞻技術研發、研究生人才培養等工作。
申報重大科研專項。支持有條件的“雙五”“雙十”企業積極申報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創新2030、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等,開展基礎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
開展高價值專利布局。支持“雙五”“雙十”企業加強核心技術的專利和專利外圍布局,形成專利屏障,構建企業專利“護城河”。支持企業開展專利創造,提升專利質量,重點培育高價值專利。鼓勵企業根據自身需要,通過受讓、受贈或者并購等方式獲得相關知識產權。
2.提升產業引領能力,塑造企業行業領域的引領性。
建立創新聯合體。支持有條件的“雙五”“雙十”企業聚焦國家重大需求,聯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行業協會等多元主體組建創新聯合體,實施產研共創的新研發機制,開展垂直行業的基礎科學研究、重大科研攻關、關鍵技術突破等工作,推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搶占前沿技術制高點,構筑國際競爭優勢。
建立協同創新體系。支持“雙五”“雙十”企業在北京、上海等創新高地設立地方研發機構,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國際合作基地等,鏈接當地高端創新資源,提升企業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等,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顛覆性技術探索。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產業學院,聯合培養工程人才。支持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建協同創新平臺,圍繞行業共性技術攻關、產品服務升級等方面,共同開展工程化研發、成果轉化等工作。
開展產學研合作。支持“雙五”“雙十”企業凝練技術創新需求,通過委托開發、合作開發、技術服務等方式,與高校院所開展課題合作。支持企業“揭榜掛帥”,開展底層技術、關鍵材料、核心部件、重大產品等創新。支持企業吸納省內外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推動一批見效快、產業帶動能力強的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推進產業融通創新。支持有條件的“雙五”“雙十”企業搭建開源開放創新平臺,成立專業化眾創空間,建設內部投資孵化平臺,為內部員工和外部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資金技術支撐,帶動形成大中小型企業融通創新生態圈。
三、工作舉措
(一)培育路徑。
1.培育對象:建立“雙五-雙十-科技領軍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培育一批技術含量高、成長速度快、盈利能力強的“雙五”企業,以及具有行業引領性、爆發式成長、競爭優勢突出的“雙十”企業,逐步成長為創新能力強、引領作用大、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科技領軍企業。
2.培育條件:申報企業須在區內工商注冊登記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并屬于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且需要滿足以下指標條件:
(1)“雙五”入庫企業標準(需同時滿足)。
①滿足其中之一:上一年度營業收入達5億元(含)以上,且當年研發強度不低于4.5%;上一年度營業收入在3億元(含)至5億元(不含),且當年研發強度不低于6%。
②企業建有市級(含)以上研發平臺。
(2)“雙十”入庫企業標準(需同時滿足)。
①滿足其中之一:上一年度營業收入達10億元(含)以上,且當年研發強度6%-10%;上一年度營業收入在5億元(含)至10億元(不含),且當年研發強度不低于10%。
②企業建有省級(含)以上研發平臺。
3.培育機制:
一是建立“申報-認定-建庫-培育”企業遴選機制,每年根據“雙五”“雙十”企業標準,組織開展企業申報工作,認定遴選一批符合條件的企業納入“雙五”“雙十”企業培育庫,形成目標培育庫。
二是按照“雙五-雙十-科技領軍企業”梯度培育路徑,對入庫企業建檔立卡、靶向培育,“一企一檔”摸清企業情況,找準短板弱項、明確達標路徑,按照季度調度推進,統籌資源精準服務,實現三個梯度之間有效接續。
三是聚焦“四個面向”、“五大領域”需求,從2個梯度各遴選2-3家企業開展重點培育,發揮政府在資源要素配置的引導作用,給予專項政策支持的同時,優先加強各類要素保障,助力企業提質升級。
(二)支持政策。
1.聚焦“四個面向”、“五大領域”的重要需求,每年遴選重點培育的“雙五”和“雙十”企業,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創新平臺等,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按照以企業為主體協同創新平臺政策,以“一事一議、雙向約束”方式給予支持,每年給予最高30%的研發經費補貼,連續支持3年,每個企業每年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定期跟蹤“雙五”“雙十”重點培育企業需求,幫助企業鏈接金融機構、高校院所、高端科技服務機構、人才等生態資源。
2.支持“雙五”“雙十”培育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共同開展技術及產品研發項目,按照企業實際投入給高校院所科研經費的30%給予補貼,每個項目最高支持3年,累計支持上限100萬元。項目支持周期內,通過直接轉讓、許可實施、作價入股等方式在高新區轉化落地的,按照企業實際投入給高校院所科研經費的20%給予補貼,每個項目支持上限50萬元。
3.優先推薦申報安徽省科技領軍企業,與“雙五”“雙十”企業形成梯度培育體系,疊加享受省級科技領軍企業的支持政策。
4.優先支持“雙五”“雙十”企業承擔國家級和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組建創新聯合體申報省科技重大項目在不同細分領域時可同時申報其他類科技計劃項目,不受創新聯合體是否有在研項目限制。優先支持聯合體成員單位創建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臺。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成立合肥高新區“雙五”“雙十”企業培育領導小組,由管委會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擔任副組長,辦公室設在科技局,季度召開工作調度會,統籌各方資源,協調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項。
(二)強化績效評估。
對納入培育的企業實行動態管理,建立可入可出機制,每年對照申報條件遴選培育企業,對不符合培育條件的企業進行退出管理;開展培育企業季度運行監測,定期開展企業創新能力分析,研究解決企業運行困難,定期生成培育企業相關報表報告,為高新區“雙五”“雙十”培育企業發展提供態勢感知和決策參考。
(三)強化服務保障。
建立管委會領導包保服務機制,定期深入企業對接支持措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協調、及時解決落實。加強各類科技創新資源統籌,加大重大項目、重大平臺、重大人才支持。
附件:1.“雙五”入庫企業初篩表
2.“雙十”入庫企業初篩表
附件1
“雙五”入庫企業初篩表
標準 |
序號 |
企業名稱 |
營業收入(萬元) |
研發強度 |
研發 平臺 |
符合遴選標準 |
1. |
陽光儲能技術有限公司 |
281327.91 |
5.09% |
市級 |
2. |
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125610.4 |
6.13% |
國家級 |
|
3. |
新華三信息安全技術有限公司 |
388371.16 |
6.38% |
市級 |
|
4. |
合肥立方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
83347.45 |
7.54% |
省級 |
|
5. |
合肥兆芯電子有限公司 |
69748.48 |
8.16% |
省級 |
|
6. |
合肥移瑞通信技術有限公司 |
68203.47 |
51.59% |
省級 |
|
7. |
合肥圣達電子科技實業有限公司 |
66527.79 |
5.46% |
省級 |
|
8. |
合肥同智機電控制技術有限公司 |
61927.66 |
16.54% |
國家級 |
|
9. |
安徽皖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4071.51 |
19.53% |
國家級 |
|
10. |
中通服和信科技有限公司 |
51867.04 |
6.86% |
省級 |
|
符合遴選標準 |
11. |
安徽訊飛醫療股份有限公司 |
34419 |
36.85% |
市級 |
12. |
科大智能物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44068.33 |
7.51% |
省級 |
|
13. |
合肥芯碁微電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
49224.5 |
11.47% |
省級 |
|
14. |
安徽容知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39709.64 |
7.53% |
省級 |
|
15. |
合肥訊飛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
39295.15 |
27.32% |
國家級 |
|
16. |
科大國創云網科技有限公司 |
38165.04 |
21.54% |
省級 |
|
17. |
合肥訊飛讀寫科技有限公司 |
35784.11 |
7.34% |
市級 |
|
18. |
安徽環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34199.74 |
9.19% |
市級 |
|
19. |
合肥恒力裝備有限公司 |
31636.17 |
7.73% |
省級 |
|
20. |
合肥陽光電動力科技有限公司 |
30557.39 |
13.91% |
市級 |
|
21. |
科大國創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
30498.59 |
9.93% |
省級 |
|
22. |
安徽聽見科技有限公司 |
35407.78 |
13.21% |
省級 |
附件2
“雙十”入庫企業初篩表
標準 |
序號 |
企業名稱 |
營業收入(萬元) |
研發強度 |
研發 平臺 |
符合遴選標準 |
1. |
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125610.4 |
6.13% |
國家級 |
2. |
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 |
1167989.6 |
6.78% |
國家級 |
|
符合遴選標準 |
3. |
合肥移瑞通信技術有限公司 |
68203.47 |
51.59% |
省級 |
4. |
合肥同智機電控制技術有限公司 |
61927.66 |
16.54% |
國家級 |
|
5. |
安徽皖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4071.51 |
19.53% |
國家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