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城市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具有宣城地域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以建設.創新型城市為統攬,以多方面深度融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為主線,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的深度融合,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多方面創新,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為建設皖蘇浙省際交匯區域中心城市、爭當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安徽排頭兵、促進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發展目標
2020年,實現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2.0%,高新技術企業達350家,技術合同交易額達2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0%以上,省級以上創新平臺突破200家。
2025年,長三角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建設取得顯著成
效,基本形成具有宣城特色,融技術創新體系、技術轉移服務體系、科技金融支撐體系、科技治理體系等為一體的區域創新體系,力爭建成.創新型城市。具體目標為:
創新實力實現“三倍增”。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培育認定高新技術企業達600家以上;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技術合同交易額達100億元以上;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團隊120家以上。創新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第一動力。
創新能力實現“四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2.8%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達2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60%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5%以上。創新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重要支撐。
創新活力實現“五突破”。.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發展示范區、.科技企業孵化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創飛地”建設、宛陵科創城平臺建設等5項任務取得新突破。科技創新綜合實力明顯提高。
二、重點任務
(一)推進產業技術創新,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1.實施產業關鍵技術攻堅。緊扣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在高端裝備、核心基礎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實施一批市級科技重大專項,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開發一批高新技術產品,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圍繞宣城特色和優勢產業領域,支持企業聯合軍工科研院所開展軍民兩用技術攻關,增強軍民科技協同創新能力。對市級科技重大專項項目,市財政按照項目研發投入額不超過20%給予補助,單個項目較高支持額度不超過100萬元。
2.加強“硬科技”聯合攻關。瞄準國際國內產業技術高端環節和關鍵節點,鼓勵創新型領軍企業積較承擔實施國家、省科技計劃項目,參與實施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突破“牽鼻子”“卡脖子”等關鍵技術,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和標志性技術成果。對我市企業承擔的國家科技計劃項目、長三角聯合攻關項目,按有關政策給予支持。
3.強化產業創新平臺建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創新資源,積較爭創一批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產業創新平臺。引導支持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建設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企業創新平臺,鼓勵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爭創省級(以上)“一室一中心”。加強與中科院系統、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科大、合工大等大院名校合作,設立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等產業公共研發平臺。力爭到2025年,全市省級以上創新平臺突破400家,建成大院名校公共研發平臺不少于10家。
(二)加強區域協調聯動,優化市域科技創新布局
4.多方面建設.創新型城市。深入實施創新活市戰略,統籌推進技術創新、產業創新、人才創新、制度創新,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創新能力多方面提升,著力探索具有宣城特色的創新發展路徑,加速建設.創新型城市。
5.高水平建設宛陵科創城。圍繞打造“長三角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G60科創走廊協同創新平臺、皖蘇浙省際交匯區域創新發展平臺、宣城創新要素集聚示范平臺”的建設目標,設立宛陵科創城科技創新專項資金,大力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和科創項目。積較爭取將宛陵科創城納入全省創新發展戰略布局。力爭到2025年,宛陵科創城創成.科技企業孵化器,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團隊20家以上,孵化高科技企業50家以上,技術合同交易額30億元以上。
6.積較爭創國家創新發展示范區。充分發揮我市區位和生態資源優勢,以南部科教園區為主體,積較爭創.創新發展示范區。編制示范區建設規劃,實施重大科創產業項目,積較對接國家、省科轉基金,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積較謀劃大數據、人工智能制造、高性能新材料、生命科技等前沿產業、未來產業,打造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較。
7.推進縣域創新驅動發展。以開發區轉型升級為重點,多方面推進縣域創新驅動發展。大力實施科技進園區行動,推動開發區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著力打造高能級公共創新平臺,積較爭創國家和省級高新區、創新型園區。力爭到2025年,全市每個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建成.眾創空間不少于2家、.科技企業孵化器不少于1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少于3家。加大.高新區創建力度,力爭到2025年建成.高新區不少于1家,省級高新區不少于2家。
(三)加快推進協同創新,集聚高端創新資源
8.探索建立“科創飛地”。結合我市產業布局和產業發展,在科教資源豐富、創新要素集聚的上海、合肥等地先行先試,建設科創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科創飛地”,探索建立“孵化在外,轉化在宣”模式。鼓勵引導市域內各類開發園區、企業到長三角區域設立“人才飛地”“研發飛地”。探索和建立“科創飛地”產業合作和利益分享機制。
9.協同推進技術轉移轉化體系建設。建設技術創新成果市場交易平臺,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科技計劃項目庫、科技專家人才庫,構建技術轉移體系。加快發展技術經紀、知識產權、檢驗檢測等第三方專業化服務,加快形成覆蓋創新創業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系。增加宣城市G60科創走廊科技創新券規模,實行G60城市互認互通,推動大型科學儀器、科技文獻和數據等資源開放共享,促進科技資源共享共用和對接轉化。支持我市龍頭骨干企業牽頭建立G60科創走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強產業技術協同創新。
10.加強科技金融服務支撐。加大財政對科技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市產業基金、天使投資基金的杠桿作用,積較引進風投、科轉基金等知名基金機構支持科技創新,加快形成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政府基金有機結合的科技金融支撐體系。大力發展科技融資擔保、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科技金融產品,推行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綜合險、科技保險試點。繼續實施企業上市“翱翔計劃”,鼓勵和引導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掛牌上市。
(四)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夯實創新發展基礎
11.實施科技企業加速成長行動。多方面落實“三比一增”行動方案,按照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路徑,實施分類指導,加大培育力度,強化精準服務,通過技術改造升級一批,招商引資引進一批,創業孵化培育一批,“政產學研用金”示范一批,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提質增量、做大做強。對規模以下高新技術企業首次達到規模以上,一次性獎勵10萬元。對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億元的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近3年主要貢獻指標年均增速不低于20%、上一年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增速的,一次性獎勵100萬元。整體遷入的高新技術企業直接享受有關優惠政策。
12.實施創新型企業龍頭工程。統籌推進“三重一創”建設,遴選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競爭力強的科技型企業,從科技攻關、研發平臺、人才引進、綠色改造、兩化融合、品牌建設、上市融資等方面予以多方位支持,打造一批引領產業高端發展的創新型龍頭企業。對年度被評為全市十強的高新技術企業,市財政給予20萬元獎勵,獎勵資金用于獎勵企業管理和研發團隊。力爭到2025年,全市入選省“百強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家以上。
13.激發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鼓勵企業購買高校院所先進技術成果進行轉化,支持企業實施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發專項。多方面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稅收政策,引導企業規范研發項目管理及研發費用財務核算管理,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爭到2025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2.2%。
(五)集聚創新創業人才,激發創新發展活力
14.加大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招引。深入實施“宛陵聚才行動”,聚焦前沿產業、未來產業,引進一批帶技術、帶成果、帶項目、帶資金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來宣創新創業。鼓勵企業與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進行嫁接重組,創辦科技型企業。對擁有核心知識產權、技術成果成熟并能在18個月內轉化為產品、形成銷售收入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在宣創新創業,以產業基金或股權投資等方式,給予300萬元至2000萬元支持。對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支撐的科技人才團隊項目一事一議、重點扶持。
15.加快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實施優良企業家培育計劃,每年組織100名左右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開展以提升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為重點的培訓,培養造就一批創新型企業家。統籌實施技能人才振興項目和專業技術拔尖人才計劃,培養一支門類齊全、數量充足、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造就一支專業素質高、創新能力強、人才結構優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16.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激勵機制。加大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中的獎勵力度,優化收入分配政策,引導企業實施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讓科技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得好”。完善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建立以科研誠信為基礎,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科技人才分類評價體系。
(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創新創業生態
17.打造“雙創”升級版。加強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引導支持建設一批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逐步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園區”的全鏈條孵化體系,深入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強化“雙創”氛圍營造,組織開展各類創新創業賽事活動,力爭將“中國宣城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打造成國際知名賽事。到2025年,全市新增各類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30家以上,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1000家以上。
18.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引導支持市場主體創造和運用知識產權,以知識產權利益分享機制為紐帶,促進創新成果知識產權化。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健全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制,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的查處和懲罰力度,落實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營造保護創新成果、激發創新活力的優良市場環境。
19.建立創新盡職免責機制。加快完善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勇于探索、盡職免責的容錯糾錯機制,依法支持改革、激勵創新、保護創業。針對創新改革先行先試的新特點,按照“三個區分開來”的處理原則,對突破現有制度或規定、有利于創新發展的舉措,雖未能實現預期目標或出現失誤錯誤,未造成嚴重損失或惡劣影響的,對有關單位和個人不作負面評價和責任追究,旗幟鮮明為敢于擔當的干部撐腰鼓勁。
20.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弘揚企業家精神,設立“宣城企業家日”,在全社會形成尊重企業家、支持企業家的濃厚氛圍。加強創新文化培育,弘揚崇尚創新、支持探索、鼓勵冒尖的社會風尚,營造干事業、辦企業、聚產業的創新文化氛圍。建立健全科研活動行為準則和科技信用管理體系,加強科研誠信和科學倫理教育,強化科技人員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宣傳優良創新創業典型,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熱情。
三、保護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宣城市科技資源中心,負責統籌協調全市科技資源,優化配置整合市內外人才、資本、技術和信息等創新要素,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二)強化規劃引領。引進專業智庫,編制高質量的宣城G60科創走廊建設規劃、宣城“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宣城國家創新城市建設規劃、宣城科技前沿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研究等,引領創新發展。
(三)強化政策扶持。出臺加快宛陵科創城建設專項政策;設立2億元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3000萬元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用于實施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和G60科創走廊科技專項計劃。
(四)強化目標考核。加強科技創新工作目標責任考核,將創新體系建設主要指標納入縣市區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并作為黨政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