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市
聚焦實體經濟,用財政收入“減法”換取市場活力“乘法”
——實施積較的財政政策,落實結構性減稅,用足用好各類財政舉措
“營改增”政策落地以來,處于物流行業的順豐速運安徽分公司將部分交通運輸、信息技術業務服務外包,效益進一步提升。企業負責人說,政策實施使得快遞業進項稅額得到抵扣,企業稅費負擔得以降低,同時促進內部專業化分工,提升企業運轉標準化、自動化程度。
去年以來,我省多方面落實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進一步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堅決遏制各種亂收費,用財政收入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僅“營改增”方面,自2012年10月1日起試點至去年底,我省累計為企業減稅152.4億元,其中去年減稅52億元。目前省級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僅保留19項,各類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負擔進一步減輕。各級財政持續加大財政存量資金盤活力度,努力把“零錢”變成“整錢”,把“死錢”盤活用好,騰出更多資金支持實體經濟。
投資是穩增長的關鍵。去年,我省在爭取財政部核定我省當年三批置換債券額度1011億元的基礎上,再爭取財政部分配我省新增債券275億元;加快省級棚戶區改造融資平臺建設,爭取國開行新增授信額度150億元;開展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全省公開向社會發布PPP項目172個、總投資1773億元。大量政府性資金投向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領域,有力支撐了穩增長,且在基礎設施和民生方面發揮了重要的“補短板”作用。
“實體經濟是穩增長的基石,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更是財政服務經濟工作的焦點。 ”省財政廳廳長羅建國說,2016年繼續實施積較的財政政策,用足用好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適當擴大地方政府發債規模、實行減稅降費、加大信貸支持等政策,更好地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圍繞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暢通金融支持的“管道”
——加強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放大擔保倍數,提高金融服務效率
作為“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蕪湖市鏡湖區大礱坊科技文化園入駐園區注冊企業已有40多家,涉及工業設計、“互聯網+”、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領域。
2015年,省財政專項資金安排4000萬元,以績效后補助方式,支持34家創業咖啡、眾創空間、創新工廠等新型創業孵化服務機構,各創業基地已成為帶動當地創業熱潮、孵化優良企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財政服務經濟的重點,緩解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又是其中的重要舉措。去年,通過盤活財政存量、調整支出結構,省財政再次籌措安排31億元充實政策性擔保機構國有資本金及建立省級融資擔保風險補償專項基金,籌措10億元設立續貸過橋資金,推進新型政銀擔合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融資環境進一步改善。
省財政廳明確,進一步暢通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發展的“管道”,推動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繼續加強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抓好注資參股、“4321”政銀擔風險分擔模式、農業信貸擔保公司運作、產業基金運作、助貸基金等重點工作,不斷提高擔保放大倍數、增強擔保增信功能,切實讓擔保資金流動起來。
“充分發揮財政擔保資金的‘放大器’‘穩定器’‘催化器’作用,既服務企業‘走出去’,又支持小微企業、創新企業、農業企業以及成長性企業發展,支持大企業‘頂天立地’,促進全民創業‘鋪天蓋地’。 ”省財政廳負責人說。
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投入更多財源培育發展新動力
——改進財政投入方式,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發揮出較大效益
去年,合肥市高新區財政通過5.45億元引導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形成29.76億元的總資金池,通過債權、股權、擔保等多樣化方式累計支持中小企業300余家。目前,該區新一代電子信息及智能家電、新能源新材料、公共安全、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已成長為區域支柱產業。
圍繞“調轉促”和十大重點工程的實施,省委、省政府已經明確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設立總規模800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等政策。省財政廳提出,將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研究提出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系統推進多方面創新改革試驗,聚焦創新型省份“1+8”政策,發揮財稅政策的引導作用,利用好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支持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并引入后補助機制,通過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進入技術創新領域。在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基地發展的同時,加大企業技改投入,推動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落實稅費減免等支持政策,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在財政增收難度加大、剛性支出有增無減、收支壓力越來越大的新形勢下,財政服務經濟轉型升級,必須進一步加強財政支出管理,改進財政投入方式,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用出較大效益。省財政廳明確,將圍繞推進創新發展,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把更多的財政資源投到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上。將創新財政支持方式,探索采取擔保、貼息、后補助、參股、入股等方式,積較支持實體經濟、民營經濟及小微企業發展;支持產業和企業發展要更多地發揮各類財政性投資基金的作用,市場化運營各類投資引導基金,帶動社會投資,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